
年轻人养生热潮来袭:
保健品消费是否成为智商税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9万亿元。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健康管理理念升级,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已不再局限于疾病治疗,而是更加关注融入日常生活点滴的微小健康实践。在新华网《年轻人养生“新势力”崛起 打开康养消费新空间》报道得出数据显示,年轻人(尤其是18至35岁)已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这一趋势明,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他们更愿意投资于保健品以改表善生活质量。
保健品市场蓬勃发展
据《2024年二季度消费新潜力白皮书》2024以来,消费者对于健康生活愈发关注,在食品饮料和保健品赛道上尤为显著。在2024年二季度,线上保健食品市场展现出了稳健而持续的增长态势,销售额达到319.1亿,同比增长5.0%;预计在2027年有望达到4237亿元,这代表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近五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
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82亿元,预计2027年有望达到4237亿元。天猫国际数据显示,2024年618开卖首日,来自比利时、新西兰和芬兰等国家的进口新式医疗食品如进口姜黄粉、甜菜根粉等健康新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30%,比利时超级食物品牌Purasana在今年天猫618开卖首日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70%。
京东官方数据则显示,整个618期间(5月23日到6月20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72%;以黑芝麻丸、山药粉等产品为代表的药食同源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66%,蛋白粉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13%,肠胃养护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68%。唯品会平台上,在“618”促销活动启动后的10小时内,蛋白粉销量同比增长130%,益生菌销量同比增长61%。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银发一族”和“年轻一代”将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人群。科技进步驱动产品和服务升级,保健品行业未来可期。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投资于保健品。
此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推动了保健品行业的创新发展。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工艺,企业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更优的品质,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根据产品功能,保健品主要分为膳食补充剂、运动营养品、体重管理和传统滋补四大类。
膳食补充剂及维生素是保健品中最主要的品类,旨在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类产品涵盖了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微量营养素,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补充来源。膳食补充剂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日益关注健康的消费者,他们希望通过补充营养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运动营养品主要在运动中起到补充营养、增肌等多功能作用。此类产品包括蛋白棒、蛋白粉和氨基酸补充剂等,主要消费者群体为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运动营养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体重管理类产品主要起到减轻体重、瘦身的作用。在中国,减肥茶是主要的体重管理产品,而在日本和澳洲等国家,代餐产品更为流行。体重管理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那些希望通过调节饮食来控制体重的群体。
传统滋补品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涵盖蜂王浆、枸杞、药酒等品种。这类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长期的使用历史在中国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滋补品的消费者群体广泛,包括老年人、中青年和注重养生的消费者。
这些保健品的功效分别起到了补充维生素,排毒,护眼,护肝,保持身材等,这一现象充分表现了年轻人在保证身体健康同时,兼顾情绪和颜值的需求。
中国保健品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投资于保健品。此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推动了保健品行业的创新发展。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工艺,企业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更优的品质,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年轻人神奇药丸之谜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取的便利,年轻人的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希望通过保健品来提升身体素质和预防疾病。
年轻人生活中普遍存在哪些不利于健康的现象?
从该图表可以得知:长期久坐的人占大多数,其次是经常熬夜和缺乏运动的人位列第二、三。这一原因促使了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刘金英提醒年轻人,如果现在生活不健康,等到年纪再大一些,身体会更糟糕。但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保健品来对自己身体健康进行调理和预防。
基于对年轻人保健品使用的调查需求,我们采访了保健品使用者、未使用保健品的人、保健品销售人员、门诊医生等为我们的需求问题进行解答。
从热销的保健品类中,我们可以窥见年轻人购买保健品的主要诉求。
益生菌调理肠胃、维生素C补充营养、酵素加快新陈代谢……调节全身机体的营养型保健品受到广泛喜爱。而热销保健品成分中,仅适用于女性的成分远多于男性,意味着年轻女性拥有更广泛的养生需求。
在2023年女性健康相关营养保健品在北美增长了 14%,亚太 10%,西欧 9%。这些领域的公司已经推出了针对各种需求和各年龄段、生理周期的女性健康产品,还有很多公司在从处方药到非处方药的进一步转换和拓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各大公司的收购动作也反映了女性健康领域的吸引力。
有需求就有市场,面对年轻群体巨大的养生需求,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养生产品。
维生素、葡萄籽胶囊、胶原蛋白液、鱼油、钙片成为年轻人常备的保健品。在我们线下实际走访时,发现益丰、老百姓、千金等药房发现,在货架的显著位置摆放了各种保健品,有抗衰老、辅助睡眠、美容养颜、燃脂瘦身等方面功能的保健品,是年轻人的宠儿。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亚太跨境电商及中国境内电商副总裁万妍婧介绍,年轻人生活忙碌,“零食化”“轻量化”成为年轻人选择健康养生品的重要方向。
对此,安琪纽特、汤臣倍健等品牌都在加快布局,功能性食品品牌“美那有”推出的富铁软糖、叶黄素酯软糖等产品,受到年轻人普遍欢迎。
一些头部企业除了主营品牌,还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细分领域不断丰富品牌矩阵,仅在骨骼健康这一品类,就细分出针对关节健康的氨糖软骨素钙片、针对成人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K片、针对孕妇的钙维D、针对儿童的钙咀嚼片及牛乳钙片,以及适应年轻人口味审美的牛乳钙软糖、橘子味压片糖等产品。
渠道是消费者和产品的重要连接。从消费者获取保健品的渠道来看,网购是主要渠道。网购渠道的市场份额占总体四成以上,并有逐年攀升的势头。过去,营养品的销售依赖于直销、药店等线下渠道。为了满足全人群对消费便利体验和价格透明机制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品牌加速布局电商。
现在,电商渠道凭借品类选择多样、方便快捷和优惠价格等优点在各销售渠道的占比逐年提升,有望持续高速增长。线上 渠道中,主要包括天猫、京东、美团、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
但从不同类型的购买者来看,保健品的新进消费者会青睐大卖场/超市、药店、网购等渠道,对于他们而言这些渠道能够有店员/客服等提供意见或建议,更容易选购;而重复购买者则会更多从直销、专卖店和礼赠等用户粘度更高的渠道中购买保健品。
由于年轻人对自己目前身体营养状态很满意占比并不高,但他们乐意为健康投入。在为自己购买的营养食品中最看重的功能分别为维生素、矿物质、增强免疫、改善睡眠。年轻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细分化,消费市场呈现增长状态。
据调查显示,在服用保健品的年轻人中,大部分人在保健品消费中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
近年来,随着健康需求不断提升,保健品消费增加,不少消费者“跟风”购买外国保健品。李菲第一次尝到褪黑素的甜头,是在饱受失眠困扰两个月后。在同事的推荐下,李菲买了一瓶美国进口的褪黑素软糖。
这是一种有助睡眠的保健品,并不需要处方,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超市货架上都能轻松获得,被代购介绍到国内后,很快受到了追捧。
从那之后,她渐渐依赖上了这些酸酸甜甜的“糖”,甚至产生了多买几种回来对比效果的想法。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李菲发现,如果不服用褪黑素,她已经无法正常入睡了,失眠程度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上海市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海松曾详细解释过:“如果长期从外部摄取褪黑素,反而会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打乱生物节律。”
同时小林制药事件引发日本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也为消费者敲响警钟。根据小林制药28日发布的通告,两名遗属27日称两名死者生前都曾服用该公司生产的红曲胆固醇颗粒。部分消费者死亡时伴有肾脏疾病症状。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保健食品根据产品种类不同,分为注册制和备案制管理。普通食品无需进行注册批准,而药品有严格复杂的审批程序,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申报与审批等过程,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保健品这类食品在产品包装上标示保健功能,但政府不审查,也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由生产商根据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则,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估,并在上市的60天前向消费者厅备案。
这一制度即使有相应措施来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但评估等责任主体是生产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偷工减料”,例如安全性试验没有严格遵照准则。
这一现象导致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成分并不了解,从而使不良商家利用这种情况,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虚假宣传产品高科技水平,借助“专家”“质量疾病”等幌子大力宣传保健食品的各种奇特功效,再加上部分群众对产品真实信息缺乏了解,很容易被误导,最后花高价购买那些不正规保健食品。
这些负面案例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和服用保健品时应保持警惕,仔细查看产品成分和相关研究,避免盲目跟风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降低效果或增加副作用。
但正确服用保健品也能够对自身带来好处,李先生为例,由于工作压力,他有长期的睡眠、注意力及掉发问题。
先与医生会诊后,医生安排了睾酮等血液指标检查,分析每个问题的原因,并且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包含服用合适的保健品以及饮食建议。在服用烟酰胺单核苷酸4个月后,他的睡眠品质大幅提高,入睡速度提升、不再夜间惊醒,工作效率及专注力改善,头上甚至长出了小碎发。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是相似的问题,咨询后得到的内容却不相同,让我更确信了保健品的必要性。”李先生表示。
“同样的外在表现不一定代表同样的病因。每个人的情况都需要系统性的评估后,才能给出最适合的方案。”医生强调道。由此可见:某些保健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改善特定健康状况,适当使用可以帮助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在饮食不均衡时,保健品可以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在服用保健品时,尽量在服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仔细阅读标签,了解成分和推荐剂量,选择正规产品,避免假冒伪劣,注意服用后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通过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保健品,可以更好地维护健康。
那么保健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根据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少伟的访谈中可以得出,保健品是一种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也就是说,指望吃保健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调节」功能是有的,但是所谓的「疗效、治愈、防治」等都是销售人员的话术。如果在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看到或听到这几个关键词的,那就是夸大宣传。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有大多数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脱发、失眠、肥胖的问题,不过,市场上各类保健品大多良莠不齐,没有真效。
防脱养发,黑芝麻丸引发关注。
黑芝麻是一种油料种子的作物,含油脂量通常可以达到重量的一半以上。而如今的脱发者以“脂溢性脱发”为主,其皮肤油脂分泌多,便于真菌繁殖从而引起毛囊损伤。如果进食过多的黑芝麻丸,还可能会加重油脂分泌,引起头皮的瘙痒、红斑等,并会造成体重和血脂的负担。
理论上,黑芝麻里的维生素B2可以预防脂溢性皮炎,但是要满足成年女性每天1.2毫克的维生素B2需求,得吃一斤以上,而男性则要更多。针对商家宣传的补肾、防脱、拯救发际线,并没有奇效。
而在社交平台上,苏州、上海、景德镇等地也有茶饮店推出了各式含有玻尿酸的饮品。还有店家推出了玻尿酸酸奶,不过价钱上和其他品类的酸奶一致。部分店家在以玻尿酸为卖点,“和冬日干燥说再见”等描述成为宣传语。
喝个奶茶还能补充胶原蛋白、玻尿酸,效果到底怎么样?
玻尿酸和胶原蛋白作为大分子,口服后会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先转化成小分子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以奶茶中的摄入量,效果可能微乎其微,无法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管营养师梁婷婷表示,对于合规生产的玻尿酸和胶原蛋白食品,安全性并不需要担心,但功效性可忽略不计。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不建议食用。
以上案例是年轻人简易养生热捧的保健品,实际功效不大,高昂的价格大多为智商税,过多服用反而会给身体增添负担。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保健品都是智商税,都不能吃呢?并不尽然。法国生命健康研究所Manson教授表示,以下几种情况是例外,吃保健品或许有助于改善健康。
部分保健品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例如,孕妇、小孩,和运动员等群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研究表明,孕妇补充叶酸可以有效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而运动员通过补充蛋白质部分和氨基酸可以加速肌肉恢复。
疫情后,年轻人免疫力大不如前,部分保健品,如益生菌和维生素C,已被证明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显示,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健康,而维生素C的补充则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进而增强免疫力。
剑桥健康联盟(Cambridge Health Alliance)的内科医生Pieter Cohen博士表示,如果血液检查显示你体内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的含量较低,比如缺维生素D、缺铁,那么服用相应的补铁、补维D产品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减肥喜欢吃素的人、或患有恶性贫血的人缺乏维生素B12的风险更大,这时候吃点B12补充剂可能有益身体健康。
在中国疾病防控中心文献中写道选择保健品时,应关注其科学研究支持的有效性。
某些保健品如鱼油、维生素D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有益,但并非所有保健品都有明确的健康益处,根据个体差异和医生建议对饮食和保健品使用进行调整,定期检查健康状况,观察是否有改善或不适反应。如有疑虑,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年轻人服用保健品究竟是不是智商税,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理解保健品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起到的作用,同时也要警惕商家的营销手段和不实宣传。
年轻人在选择服用保健品时,应该理性思考,根据自身需求和健康状况做出决策,避免盲目跟风或被误导。
关于年轻人服用保健品是否成为一种智商税,答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更应该是在了解清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也保持清醒的头脑。
数据来源
财经聚焦丨年轻人养生“新势力”崛起 打开康养消费新空间
睿辰健康|年轻人成为保健品市场新力量,消费占比超八成
2024年中国保健品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报告大厅|2024年保健品行业发展趋势前景分析预测
《2024年第二季度消费潜力白皮书》
搜狐新闻|2024健康蓝海揭示高增长保健食品赛道报告
一场极致的可感式营销:拆解Swisse斯维诗的场景“魔法”
澎湃新闻|保健品是不是智商税
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
新华网|买保健品要谨慎!小林制药产品致死4人震动日本国内外
CBND消费网|为焦虑氪金,保健品收割“年轻人”
新华网|保健食品产业进入新周期
《90后养生指南》
《双十一家庭健康储备报告》
成员分工:
前期策划:杨森林
视频制作:李琪 谢庭丹
数据查找:杨森林 王昭婷
可视化制作:杨森林 王昭婷 李琪
网页制作:王昭婷
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